|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必背(四)
21、能力的个体差异 l 能力质的差异:表现为个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l 能力量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和快慢上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1905年法国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 世界上著名的理测验量表--1916年,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幼儿智力量表(WPPSI)、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这些智力量表提出了个重要概念--智商,简称IQ。一般来说智力在全人口中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被称为超常儿童,大约占总人口的1%;智商在70以下为智能不不足;绝大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属于正常水平。
2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认知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 (1)认知发展的结构 l 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图式最初来自遗传。 l 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图式;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来适应环境变化。 l 平衡: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平衡。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l 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知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在后期形成“客体永恒性”。 l 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的模式,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外界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人都有相同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l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守恒,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思维具有可逆性,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l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能处理命题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思维的灵活性提高。 (3)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l 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l 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l 社会环境:影响认知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l 平衡过程
23、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24、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 (1)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个体所具有的促进或妨碍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2)教学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3)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该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