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综考前预测必备主观题!判断题第一部分 师德部分 1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公德,而教师道德则体现的是私德。P04 答:错误。(1分) ①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公德,教师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时,其角色是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其言语举止代表的是国家与社会,所有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或不道德均属于公德的范畴。(2分) ②而教师道德则兼有公德与私德的成分。因为教师道德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个人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公德,教师个人道德是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体现的道德,属于私德范畴。故教师道德包含了公德与私德。(2分)
行为的典范性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上对学生起示范作用,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P06 答:错误。 ①教师行为的典范性指教师要在各个方面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不仅在道德品质上,还要在理想信念、情绪情感、言行举止、精神风貌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②行为的典范性有两个方面来决定:一是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劳动手段主要是教师自身的学识、品格、个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因素。二是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往往把教师看成智慧的代表、道德的标准,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效仿的榜样。
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高尚性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为人师表的精神。 P06 答:错误。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性就是要求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 ②教师职业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分别是 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和奉献境界。 ③高尚性具体体现在:首先注重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高层次性,其次强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的禁行性。
教师敷衍塞责的主要是教学上的敷衍塞责。P10 答:错误(1分) 教师的敷衍塞责有两个方面: ①在教学上的敷衍塞责,比如有的教师出工不出力,备课的时候只备教材,不备学生。 ②在育人上的敷衍塞责,具体表现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政教学生的处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P12 【参考答案】错误 (1分) ①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结果评价的指导思想。教书要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来引导教育教学活动。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分 ②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是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教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条规律,特别是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让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2分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私利,体现了具有良好的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P13 【参考答案】错误 (1分) ①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说明具备良好的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②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私利,说明具备良好的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守法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P14 【参考答案】错误 (1分) ①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因为爱国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1分) ②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实施。二是要教师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分)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天职。P14 【参考答案】错误 (1分) ①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是为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而出现的师德条目。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2分) 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调节教师与职业活动的关系而出现的师德条目。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它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2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是新旧教师职业道德观的斗争。这种斗争具有持恒性的特点。P18 【参考答案】正确 (1分) 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教师职业道德观的斗争过程。具有持恒性的特点。(1分) ②新旧教育道德观的斗争,首先斗争具有长期性,,不可能在短时期一脱而就,一次完成;其次具有反复性,特别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的影响,使斗争产生反复、挫折甚至倒退。最后,落后的师德观会进行反扑和抵制。(2分) ③所以,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品德方面的锻炼和修养,提高抵制旧道德观念和其他落后意识腐蚀的能力,在新旧教师职业道德的斗争中,促使新的道德挂念战胜旧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觉悟和品质。(1分)
学习是师德修养的途径之一,其中要不断的做好向师德典型学习 P18 【参考答案】正确(1分) ①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缺乏和教师职业道德觉悟较低的教师来说,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学习。 ②学习主要有理论与拜师学习。拜师学习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来学习,二是向师德典型学习。
慎独是对教师自律意识的培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P20
【参考答案】正确(1分) ①内省与慎独是师德修修养的重要途径,其中慎独是对教师自律意识的培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2分) ②慎独主要是指教师依靠内心信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是衡量一个教师德道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这种方法能避免教师出现双重人格、两面行为,因此慎独是道德的最高层次。(2分)
第二部分 教育学部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学校教育属于广义的教育P54 答:正确(1分) ①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②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所以广义的教育包含了学校教育。
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被称为“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P70、72 答:错误 ① 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思想,被看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 杜威主张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与赫尔巴特的旧三中心对比,西方教育学把杜威称为“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经济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 P78 答:正确。(1分) ①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对受教育人口的数量、普及教育年限的长短、教育投资的数量与比例、学校教育的类型与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专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可能达到的限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P102 答:正确。(1分) ①并不是所有学校教育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也不是学校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等,受学校教育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③制约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主要有:受教育资深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自身的状况,家庭环境的效应,社会发展状况。
学校允许学生加速或减少学习,这个体现了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P95 答:正确。(1分) ①学校允许学生加速或减少学习,这个体现了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且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个别差异性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分) ②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性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2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是对立统一、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P110 答:正确。(1分) ①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而开出的不同“处方”。(1分) ②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合理性和同等局限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1分) 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历史发展中,两者是对立统一、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2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112 【参考答案】错误 (1分)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有条件的、不仅对劳动有一定的要求,对教育也有一定的要求。就劳动而言,需要成为“真正自由的劳动”;就教育而言,必须以科学教育为中心,同时进行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2分)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把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培养成体脑并用、能够适应现代生产过程中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高速发展。(2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本质上区别不大。 P118 【参考答案】错误 (1分) ①本质上而言,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变革。(1.5分) 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旨在使每个人获得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有升学希望的学生。(2.5分)
第五章 师生关系 1 学生成绩差或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对其理解。P121 答:正确。(1分) ①这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该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谓发展中的人,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2分) ②所以,对于学生成绩差或犯错误,教师不能够对他们全盘否定,认定其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出息,而应该看到这些学生的未完成性,坚信他们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坚持教育好他们。(2分)
良好师生关系的主渠道是课外活动。P142 【参考答案】错误。(1分)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③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而且要在课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1 免费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P154 答:错误(1分) ①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它指义务教育依据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②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大部分的就学学费,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第七章 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 1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P167 答:错误(1分) ①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其中,教材是最基本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而且内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 ②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体、设备和环境,还有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状况等。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很大程度上决定这课程实施范围和实施水平,间接制约课程的实际效果和人的现实发展水平。
第八章 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 1 教学与智育是没有区别与联系。P175 答:错误(1分) ①教学与智育的区别是,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之一。(1分) ②教育与智育的联系是,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智育的实现不仅可以通过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比赛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1分) ③教学除了可以实现智育的目的外,还可以实现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的目的。(1分)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P175 答: 错误。 ①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②而在这些基本任务中首要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备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P176-177 【参考答案】答:错误。(1分) ①备课是教师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分) ②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分)
教师备课就是钻研教材。P177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1分) ②备课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和写好三个计划。做好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与预选教具。写好三个计划是指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1分) ③钻研教材的过程,是三项工作中的一项。所以,备课不只是钻研教材。(1分)
教学原则的规定可以不依据教学规律,不定是教学规律的体现。P180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教学原则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教学原则的正确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原则必须体现并遵循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制定依据。(2分) ②它们之间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学原则是人们主观的依据教育规律制定的,反映了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2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P188 【参考答案】 答:正确。(1分) ①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独特的作用,也有它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要有成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务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2分) ②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运用方法的技巧来选择和最优配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课程性质与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教学的时间、设备和条件等等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挥教学方法的最佳效果。(2分)
一般认为,班级授课和复式教学没有关联?P195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指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分) ②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与辅助形式(2分)
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没有联系的教学组织形式。P195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现场教学是与课堂教学想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②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现场教学是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分) ③根据现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将现场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一种是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到现场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劳动技术教育、汽车修理等。(2分)
摸底考试属于总结性评价。P99 【参考答案】答:错误。(1分)①模考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从而为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获得更好的效果。②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和学习后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目的在于对教学的总体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期末考试。
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概念。P210 答:错误(1分) ①德育过程与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区别表现在: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育者如何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也即是个体品德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2分) ②关联表现在:学校德育过程是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途径。个体品德的形成有很多途径,如通过家庭、社会、环境、个体能动性等因素来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当然,学校德育过程也是其中的一个途径。(2分)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开始的。P211 【参考答案】 错误。(1分)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即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道德认识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也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③道德认识虽然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但德育是多开端性的。实施德育,既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属于德育方法中的陶冶教育法。P222 【参考答案】正确。(1分) ①陶冶教育法是指老师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心灵得到净化的方法。(1分) ②包括了环境熏陶.艺术浸染.人格感化。(1分) ③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属于人格感化,这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品行和情感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熏陶,这个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关怀和爱护他人的品质。(2分)
奖励属于品德评价法,奖励分为三类:赞许、表扬和奖品。P226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品德评价法包括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其中奖励分为三类:赞许、表扬和奖赏。(1.5分) ②赞许通常用“对”“好”来表示,也可用目光、点头、微笑、鼓掌来表示。表扬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进行较为正式的评价,有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奖赏一般分为颁发奖状、发给奖品和授予称号,一般在隆重的大会上进行。(2.5分)
第十章 班主任 1 1.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P239 参考答案 答:正确 ①班集体是正式的学生群体,既有正式群体的特征,它作为正式群体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学生群体则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少数非正式学生群体还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甚至会与正式群体产生冲突和内耗。 ③班集体不会自发形成,需要通过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 ④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不稳定且易变,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和转化,缩小其与班集体的目标差距,形成最大合力,使其也能成为积极的教育力量。
一定的组织结构是班集体发展的保证。P239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一定的组织结构是班集体的核心。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机构组织起来的。维持和控制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需要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2分) ②共同的生活准则是班集体发展的保证。健全的班集体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也是,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目标的保证。(2分)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应该由教师来确定,目标确定越高效果越好。P240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不能完全由教师来确定,必须由全体成员,包括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确定。(1分) ②班级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1分) ③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分)
班主任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主要是做好善于发现积极分子即可。P240 【参考答案】 答:错误。(1分) ①建立班集体核心领导,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积极分子。这就需要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 ③班主任要大胆使用积极分子,在使用过程中把其培养成班级的领导核心。发现积极分后,班主任要敢于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让其成为真正有威信的班级核心成员
班主任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时,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定。P250 【参考答案】 正确(1分) ①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2分) ②班主任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时,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定。具体来说要遵循“四性”要求:评定内容的全面性、评定主体的多元性、评定过程的激励性和评定语言的规范性(2分)
心理学 第一章教师心理 1 教师智力越高,学生成绩越好P256 略
教师威信和教师的威严没什么区别 P259 略
教师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是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体现。P263 答:错误。 ①教师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是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的体现。 ②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推测与判断。这与结果预期相一致。 ③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好学生的推测与判断,与效能预期相一致。如“我一定能教好学生”就是个人教学效能感的体现。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1 形成客体永恒性,这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P272 答:正确。 ①客体永恒性是指物体不在眼前时,儿童还能将其表象保存在头脑中,这是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儿童形成的一种重要能力。 ②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还包括通过儿童自己的感觉知觉和动作认识理解周围事物,并与之相互作用。 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方式的差异P278 略
第三章学习理论 1 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P289 略
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P293 答:正确。 ①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强了。 ②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强了。 ③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在反应后撤除了厌恶刺激,增强了同类反应发生的频率,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第四章学习动机 1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两种可以等同 P313 略
小刘同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刻苦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高尚的。P314 答:错误。 ①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小刘同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刻苦学习,这是低级的学习动机。 ②低级的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动机是自私的狭隘的,因而也是低级的。 ③高尚的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3 在备考重大考试的时候,学生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太紧张。P315 答: 正确。 ①在学生准备重大考试时,要恰当控制动机水平,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平常心”,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②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③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任务越困难,动机激起水平越低,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第五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1 态度的三种成分一直都是保持一致的。P326 答:错误。 ①态度的三种成分不是一直都保持一致的。 ②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包含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③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第六章 知识与策略的学习 1 实物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模象直观。P340 答:错误。 ①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③因此,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的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直观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冯忠良教授所提出的原型操作阶段,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P345 答:正确。 ①在原型操作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②原型操作是指学习者依据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③冯忠良教授提出了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分别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学习迁移 1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动力。P363 答:错误。 ①发现问题是是问题解决的首要阶段,也是问题解决的动力。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中。 ②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路,假设的提出为问题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③提出假设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八章课堂管理 1 教师促成的纪律又称自律。P384 答:错误。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也称为教师导向的纪律约束模式,是在教师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所形成的纪律。 ②自我促成的纪律也称自觉纪律或学生导向的纪律约束模式,即自律,是指学生把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或任务促成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地遵守,并把维护这一准则作为自己的职责。 ③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它们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必背主观题(案例分析题) 一、师德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P9(案例分析题) 2、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P22(案例分析题)
二、教育学 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99(案例分析题) 2、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P113(案例分析题)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内容P117(案例分析题)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P121(案例分析题) 5、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P124(案例分析题) 6、现代教师观P130(特别是教师行为的转变案例分析题) 7、教师的职业素养P132(案例分析题) 8、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案例分析题)P142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P165(案例分析题)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90(案例分析题) 11、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P211(案例分析题) 12、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P219(案例分析题) 13、中小学思政课的实施及学科德育渗透P230-231(案例分析题) 14、班集体的培育P240(案例分析题) 15、班主任的角色P244案例分析题) 16、班主任的职责P246(案例分析题) 17、先进生、后进生的教育P249)案例分析题)
心理学 1、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P260(案例分析题) 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P268(案例分析题) 3、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P280(案例分析题) 4、建构主义学习观P307(案例分析题) 5、品德的培养P335(特别是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培养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 6、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P340(案例分析题) 7、课堂学习中问题行为的调控P387(案例分析题)
|